乾宁四年,也就是897年,这一年注定不凡。正是在这一年,唐末的动荡局势迎来了重要转折台面优配,也为随后五代十国时期南北对峙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当年二月,兖州将领朱瑾兵败于朱全忠,退无可退,只得渡过江河投奔杨行密。朱瑾的归顺极大地振奋了杨行密的军心,他顿时觉得江南再无人能与自己抗衡。尽管朱瑾名声显赫,但毕竟是败于朱全忠,因此杨行密对他的重视也招来了军中几位旧部的猜忌和不满,其中就有田覠、安仁义、朱延寿等人。除了安仁义是后期投靠,其他均是杨行密的老将。接下来数月,淮南军内部矛盾激化,军心不稳,导致战绩连连失利。
最先尝到败绩的是支援董昌的部队。董昌部下徐淑与淮南军副将魏约联合围攻嘉兴,欲解越州危局。钱镠麾下大将顾全武率三千精兵出海解围,他智勇双全,兵少将寡却连破淮南军十八个营寨,更俘获魏约连人带马。田覠当时驻扎于嘉兴城西的驿亭埭,因朱瑾事件心怀不满,态度消极。闻魏约被擒,士气大减。顾全武率兵趁势出击,大败田覠。田覠心灰意冷,只想撤回宣州,连番败退极大鼓舞了顾全武军队士气。此役田覠兵损千余,却将失败归咎于杨行密,暗中等待报复之机。
展开剩余76%与此同时,朱全忠养子朱友恭也看到机会,率万军进攻黄州。黄州是武昌寨江北门户,失守武昌将陷入险境。得知此情,杨行密派出黑云都指挥使马珣率特种精锐部队驰援。黑云都是杨行密手下最精锐的兵种,装备精良台面优配,勇猛善战,攻城拔寨尤为擅长,可见杨行密对武昌寨的重要性极为看重。黄州刺史翟章自知难守黄州,便退守险要的武昌寨,倚仗地形优势以图阻敌。
朱友恭虽面对大江天险,却毫无畏惧,反而信心满满,把武昌寨视为必夺之地。江面虽宽阔,却阻挡不了他攻城的决心。夜色中,朱友恭的士兵顶着冷月寒星,筑起浮梁架桥,凭着坚定的意志准备渡江进攻。史料记载,五月辛巳,朱友恭浮梁至樊港,樊港紧邻武昌寨西侧,江面阻碍不再。朱友恭率大军开辟山路,弩箭齐发,大破武昌寨,翟章守军覆灭,马珣带黑云都特种部队也无法挽回败局,只得仓皇退逃。朱友恭迅速飞报东平王朱全忠,传递捷报。
朱全忠当年虽败给秦宗权,但今已扫平荆楚诸敌,义军黄巢、秦宗权及徐州时溥皆已覆灭,山东朱瑾兄弟亦遭挫败,朱全忠气势如虹,有望统一中原。朱友恭的胜利,接连夺回黄鄂二州,更加坚定了朱全忠一统淮南的决心。他决意趁杨行密军力未壮,江北尚未恢复元气,扬兵江淮。于是他命心腹庞师古率七万兵占据清口,窥视扬州,同时派葛从周统领三万军守安丰图谋寿州,自己则驻宿州,随时支援两路军队。淮南军听闻朱全忠大军压境,四面震动,人人惴惴不安。
面对朱全忠的猛攻,杨行密与朱瑾坚定抗争。朱全忠以两路大军夹击,杨行密手中仅有三万人可调遣,是援助寿州安丰,还是守卫扬州清口,成为关键抉择。此时,一名随朱瑾投奔的将领李承嗣提出了至关重要的建议。李承嗣原为晋王李克用麾下名将,精通兵法,熟悉葛从周与庞师古的作战风格。他认为援军若去寿州,葛从周不会撤退,庞师古反而会趁机进攻扬州;若兵力投向清口,则能牵制庞师古,使其不得不退兵。
清口即泗水汇入淮河的要冲,历来为军事重地。若我军据此地,葛从周若不能援救,必舍寿州撤退。庞师古虽为主帅,却仅是朱全忠心腹,战斗能力不及葛从周。朱瑾也愿意带骑兵先锋赴清口阻敌。杨行密见朱瑾积极,遂同意与其率三万兵马前往守卫清口。
清口地势低洼,易积水,庞师古虽被提醒地势不利久守,却只听朱全忠指令驻扎,整日闲棋不战,轻视敌军。庞师古对人数优势极为自信,认为以七万对三万,胜券在握,未料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才是胜败关键。
朱瑾深谙地形,决定利用水势作战。他率部在清口上游筑坝蓄水,准备以水淹敌军。庞师古部有人察觉异常,劝谏被斩首示众,军心受挫。朱瑾趁夜率五十骑兵乔装成汴军旗号,悄然接近敌军阵地。忽然雷声滚滚,蓄水决堤,淮河洪水奔腾而下,汴军被大水震慑,阵脚大乱。朱瑾骑兵借水势突袭,战果辉煌。随后杨行密援军到达,庞师古兵败身亡,败军溃退。
余部败兵沿淮河南岸逃向濠州寿州,水势阻断,渡河艰难。寿州守将朱延寿击退葛从周,迫使其退守濠州。葛从周权衡形势,决定从淠河退兵,经颖州撤退。杨行密与朱瑾追击败兵,联手朱延寿对葛从周形成夹击。葛从周渡河途中遭伏击,死伤惨重,仅自身逃脱。汴军牛存节果断断后,保全八千余人,逃脱困境。士兵饥寒交迫,死伤无数,残存不过千人。
朱全忠闻败急撤,丧失统一淮南信心。杨行密则自信地致信朱全忠,嘲讽庞师古葛从周不过虚名,若欲决战,必亲自前来淮南。清口之战以弱胜强,成为杨行密崛起的重要转折点。这场战役彻底改变了淮南军队的形象,增强了士兵信心,也让中原军阀认清了淮南军的实力。此后直至周世宗柴荣时期,中原军队方能南下展开大规模进攻。
发布于:天津市51好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