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瞭望台#天诚配资
最近,印度海军动静不小。他们派了三艘军舰,一艘叫“德里”号的驱逐舰,一艘叫“基尔坦”号的护卫舰,还有一艘叫“活力”号的补给舰,在一位海军少将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进了南海,停靠在了越南的岘港。接下来,他们还要去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印度官方说,这是为了“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海上合作”,是为了维护“自由航行”,提升印度在亚洲的影响力。这话听起来挺冠冕堂皇,好像是为了大家好。但仔细想想,印度军舰不远万里,大老远从印度洋跑到南海,真的只是为了“交朋友”和“维护航行自由”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这其实是印度一个叫“东向行动”政策的一部分。这个政策,是印度总理莫迪在2014年提出来的,算是老政策“东望”的升级版。早在20世纪90年代,印度搞“东望”,主要是想和东南亚国家做生意、拉投资,发展自己的经济。那时候效果不错,贸易额涨了不少,印度公司甚至在越南那边的南海海域拿到了一些勘探石油天然气的权利。
但到了莫迪这里,“东望”升级成“东向”天诚配资,意思就变了。印度现在不满足于只做生意了,它还想在政治和安全问题上插一脚,想在亚太地区,特别是海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印度海军自己说过,他们这么做有几个目标:第一,配合美国的“印太战略”,保护所谓的“自由航行”;第二,跟东南亚国家搞好军事关系;第三,平衡中国海军在周边越来越强的影响力;第四,练练自己海军远洋航行的本事。
除了打击海盗、走私这些各国都头疼的问题确实需要合作,其他几个目标,核心意思其实就是一个:针对中国,或者说要“平衡”中国。印度一位高官说得更直接,他说这是为了抵消中国的“珍珠链”战略。
说到“珍珠链”,这词儿得解释一下。它可不是中国自己提出来的战略,而是差不多二十年前,西方一些分析机构自己琢磨出来的。他们看到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投资建设了一些港口比如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就说中国是在下一盘大棋,想用这些港口像串珍珠一样,包围印度,控制海上要道,最终要当亚洲的海上老大。这说法充满了“中国威胁论”的味道。
印度国内有些人,特别是高层精英,特别吃这一套,对中国的发展疑神疑鬼。印度自己一直觉得印度洋是它的“后院”天诚配资,不太愿意别人进来。虽然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活动非常克制,主要是护航商船和友好访问,根本谈不上威胁,但印度心里还是不踏实。这次派军舰来南海,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心态在作祟——它觉得必须做点事情,来“平衡”它想象中的中国影响力。
选点停靠:专门挑和中国有摩擦的国家
再看看印度军舰停靠的这几个国家: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这可不是随便选的,而是精心挑选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三个国家,都在南海问题上和中国有些“过节”。
尤其是菲律宾,最近几年在南海闹得最凶。在仁爱礁、黄岩岛附近,经常主动挑衅,还特别喜欢拉美国等外部势力来壮胆,跟中国海警的对峙就没断过。
印度军舰专门跑到这三个跟中国有摩擦的国家停靠、搞“交流”,意思再明显不过了:一是给这几个国家“撑腰”,表示印度“支持”你们;二是给中国“上眼药”,告诉中国“印度也来南海了”;三是想挑拨一下中国和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关系。
印度想用这种方式来“压制”中国?说实话,想法挺大胆,但效果嘛,恐怕要打个大问号。
派三艘军舰跑一趟,确实能“恶心”一下中国,也能让那几个国家感觉好像多了个“朋友”。但真想靠这个改变什么?那纯粹是想多了。中国在南海维护自己的主权和海洋权益,是有充分历史和法理依据的,是下了决心的。中国海军的实力,以及中国海警在南海的常态化存在,也不是几艘远道而来的印度军舰能撼动的。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这种象征性的“武力展示”,更像是一场表演,看着挺热闹,实际作用有限。印度海军自己恐怕也清楚,真要和中国在南海“硬碰硬”,它没那个实力。
51好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